內容來自YAHOO新聞
家長要讓孩子聽你的,第一步一定先這樣做!
婚前看到朋友帶小孩,總忍不住想,瞧這小孩哭鬧成這樣,又不聽話,將來我有小孩,管得一定比他好。這句話等我有了自己的小孩,才知道我錯的有多厲害。
我有兩個小孩,一男一女,這兩個小朋友,如果說他倆是前世冤家也不為過,每天總有些事可以吵。
「哥哥打我,還搶了我的杯子!」、「我沒碰他!」、「妹妹拿我東西不還我!」、「我不要吃青菜,我又不是牛!」、「人家昨天才整理過房間,今天為什麼又要再整理?」
我們家的孩子,創造力全發揮在吵架上了,每天總能找到新的事頭吵起來。唬下臉來大吼一聲,確實能收短暫效果,但久了以後,效果遞減,也解決不了問題。
Photo/www.parent24.com
直到有一天,生命的奇蹟降臨到我身上(我要特別說明,我不是教友,也無意宣揚教義,但我喜歡翻聖經,從上面找靈感)。我想到了神為了讓人類能夠了解神,派遣他的獨子,以人的形式,出現在世上教化。這給我一個靈感,對孩子來說,父母親保護孩子,提供他們生存所需,教養和灌輸他們價值觀,其實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的神。因此,要讓孩子達到父母親的層次,了解和認同父母親的想法,是很困難的。父母親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層次,進入孩子的世界,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。
這樣說來,不光是要傾聽孩子的話,還要學會如何傾聽。
彼得潘的故事告訴我們,大人的問題,都是因為忘了自己曾經也是孩子。因此,大人們已經失去了和孩子溝通的能力。你想想看,有多少次,你對孩子說:
「這樣有什麼好生氣的?」
「你發脾氣就是鬧彆扭!」
「這菜很健康,非給我吃完不可!」
我們對孩子的話,第一個反應,通常是否定。否定他們的感受,否定他們的理由,否定它們的想法。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,會讓孩子覺得困惑,甚至變得脾氣暴躁。孩子學到的是大人們不相信他們,對自己感受的判斷和表達越來越沒有自信。如果你覺得,別的父母才會這樣,這個問題從來沒發生在你身上,不妨拿起你的手機,錄下你和孩子的日常對話,分析一下,有多少次你是以否定孩子的感受開始對話?有多少次是以了解他的感受出發。
接受和了解孩子的感受,是讓孩子接納你的第一步,首先你要學會如何傾聽。
假設你的孩子,跟你這樣說,你會怎麼回應(請寫下第一個閃過腦際的反應)?
1. 胡蘿蔔難吃死了,我才不要吃。
(你的感受和反應是什麼?)
2.我不喜歡哥哥,我討厭他。
(你的感受和反應是什麼?)
3. 我好睏,不想寫功課。
(你的感受和反應是什麼?)
4.我不舒服,今天不想去上學了。
(你的感受和反應是什麼?)
如果你第一個反應是:
「胡蘿蔔對眼睛很好,今天不吃完,不準離開餐桌,趕快吃掉!」;
「不可以這樣說,他是你哥哥,要相親相愛」;
「你剛剛才午睡完,怎麼會睏?」
「別偷懶了,趕快去寫功課!」
基本上,你是告訴孩子,你對自你感受的判斷是錯的,你無法判斷自己的感覺,必須依賴大人幫你判斷。不但如此,你中斷了親子之間的溝通,更把對話變成爭吵。
庫板天花板
Photo/www.boldsky.com
同樣情形,孩子放學,紅著眼睛跟你說:「我最喜歡的紅色鉛筆丟了。今天上體育課的時候,我把鉛筆放在書桌上,回到教室就發現不見了,我好傷心。」;你會怎麼回應?
1.[否定感受]:
丟了就丟了,再買一隻不就好了,有什麼好傷心的。別小題大作了。
2.[說教]:
跟你講過多少次,東西用完要放好,你鉛筆用完,如果收到鉛筆盒,再放回書包,就不會丟掉了。這次丟掉鉛筆,是給你一個教訓。
3.[心理分析]:
失去心愛的用品,是成長必定會碰到的經驗。你除了傷心,也會焦慮和氣憤,氣別人為什麼拿走你的東西,氣自己為什麼不小心點。這也都是正常的反應。
4.[給予支持和討論]:
我知道你很喜歡那隻紅鉛筆,丟掉了你一定覺得很難過。我們一起想想看要怎麼辦,好不好?
hoto/cdn.blog.hu
傾聽孩子的感受,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的的想法,是建立良好親子溝通的第一步。
1.傾聽從專注開始。
當孩子和你傾訴時,把你的視線離開螢幕,離開書本;注視孩子,看著他,注意他的表情。讓他知道你很認真的聽他說。
2.回應和了解。
當孩子敘述他的感受時,給予適當的回應。例如:「嗯,我了解。」、「喔,這樣嗎?」、「我了解你的想法」。當你在給予這些回饋時,並不是姑息孩子,一味站在他這邊。你只是告訴他,你說的我都聽懂了,我了解你的想法和感受。
3.給予支持。
給予支持有好多層面。一是幫助孩子釐清他的感受,尤其當孩子很小時,比較難精確的說出他的感受。另一方面,是把負面的感受,轉成正面的感受。想想看下面的對話:
「媽咪,我的金魚小花死了」。
「我看一下,你一定好傷心」。
「我不要小花死掉,我不要」。
「嗯,我相信小花在天堂,一定也很想你」。
「對呀,我每天都餵他,陪他玩」。
「我們一起想想,他和你在一起時的快樂的事」。
「是啊,他很搞笑,我好喜歡小花」。
4.引導討論。
讓孩子充分表達,不光是感受,還有想法。引導孩子,討論出合理的方法,而不是把結論丟給他。讓孩子知道,他能夠讓你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,他也能夠自己想通解決的方法。最重要的是,這個方法和結論,是他自己想出來,而不是你硬塞給他的。參考一下,下面的對話:
「媽咪,我不舒服,今天不想上學」。
「怎麼啦,你有發燒?還是肚子疼?我幫你量一下溫度」
「沒有發燒,我就是不想去」,
「喔,這樣嗎?告訴我你為什麼不想去上學?」
「昨天上算術課,老師叫我去黑板算給大家看,我算錯了,全班都笑我」。
「嗯,大家笑你,你一定覺得難為情,後來呢?」。
「我知道我哪裡算錯了,我只是那時候不小心。」
「對呀,我就知道你好棒。可是,大家要怎麼知道你已經算對了呢?」
「我再算一次給他們看,還要跟老師說我會算了。」
「太棒了,我們一起去跟他們說」。
5.態度和方法要一致。
其實,這是最難的一點。和孩子溝通的方式,不要因為時機,場景,心情不同而改變,要能夠一致。如果因為今天心情不好,溝通變得不耐煩,或開始用吼的。「告訴你們兩個不准吵,都給我閉嘴,安靜一下!」如果你的溝通方式會隨心情,隨場景而不一致,無法預測;孩子會變得無所適從。有些事情,也許你比較能夠以客觀的方式和孩子溝通。但是有些事情,也許觸及你敏感的神經,是否你馬上就跳起來,否定孩子?
「我討厭外婆!我不想去外婆家」。
「別胡說,你不可以這樣說外婆!」。
「我就是不喜歡外婆嘛。他好討厭!」。
「你太過分了,回你房間,好好想想你講的話!」
「回房間就回房間!我討厭!我討厭!」
溝通的過程,和溝通的內容一樣重要。最重要的是要一致。
想想看,你會怎麼做?
CoverPhoto/sageofthesouth.files.wordpress.com
【延伸閱讀】:媽媽們的小撇步-試著跟孩子一起找出愛上喝造型天花板水的理由吧!
其他推薦文章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家長要讓孩子聽你的-第-步-定先這樣做-000114203.html
C3A6EE9746DCC0A6
留言列表